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馆办团队 群文动态 辅导培训 非遗保护 文艺作品 联系我们

开馆时间上午8:00--12:00 

             下午15:00--18:00

             晚上19:30--21:30

节假日正常开放

未成年人开放时间

             上午8:30--11:30 

             下午15:00--17:30

星期六、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5:00--17:30

 

梧州市万秀区小南路57号

联系电话: 0774-2822875

 

 

群文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群文动态>>群文资讯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全民艺术普及】19
[2022-04-18]
来源:万秀区文化馆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 37

1创作背景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五首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个分水岭。前两首,尚未脱离巴赫和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家的影响,从这一首开始,他开始试探和建立自己的风格。

这部协奏曲分作于1800年,在手稿上写着:“协奏曲1800L.V.贝多芬”。但保存在英国博物馆的初稿还要早三年。乐曲的首演是1803年4月3日,这样算起来,整个创作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这个时期,大环境即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运动”的急风暴雨般的革命,对贝多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个人方面讲,他正经历着两个巨大的打击。从1796年开始,耳病就不断地折磨着贝多芬,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另一个打击,则是失恋的痛苦。1801年,他爱上了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把他的佳作《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但朱丽埃塔性格的缺陷也使贝多芬痛苦不安,而且她很快嫁了人。但是,这双重的打击并没有使贝多芬屈服,反而增强了他和命运斗争的决心,内心的斗争构成了他音乐中的英雄主题。他所经历的痛苦与希望,爱情与失恋、斗争与胜利,都表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包括《c小调钢琴协奏曲》中。

这部协奏曲无论在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上,都有很大的革新和创造,他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维也纳乐派程式化的传统,而充分再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塑造独特的英雄形象。在形式上,加强了钢琴与乐队的契合和乐队的交响乐化,同时,丰富了钢琴语言和技巧,对后代钢琴和交响音乐都有很大的影。

乐曲的首演也很有意思。首先是排练时间太长,从早上八点开始,到中午两点半的时候,大家又累又饿,都开始抱怨起来。幸好一直在场的卡尔·李赫诺亲王让人拿来了丰富的食物:黄油面包、冷肉和酒,让大家尽情享用。吃饱喝足以后,大家才又精神饱满地投入排练。

贝多芬亲自担任首演的钢琴独奏。按照一般的情况,独奏者是看谱演奏的。贝多芬就请了他的一位叫伊格拉兹·冯·萨弗利德坐在旁边替他翻谱。三十年之后,萨弗利德回忆那场演出说:“真要命!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空白的乐谱之外,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最多在这里或那里偶然看到一些我完全不能理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作为他的提示。他几乎完全从记忆中弹出他的独奏部分,因为他常常来不及把它们写出来。因此,当他弹完一个从纸上看不出的乐段时,他都是偷偷地对我点个头,我那种害怕在关键时刻忘了翻谱所表现出的焦虑使他感到十分有趣。后来,在我们吃喝时谈到这件事总使他哑然失笑。

2作品欣赏
这部协奏曲由三个乐章构成。采用了贝多芬常常用以表现英雄性格的c小调。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22拍,c小调,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采用传统的、也是贝多芬喜欢使用的手法,由乐队奏出一个引子,这个引子在发展中奏出一个严峻的命令式甚至带有一点凶兆的主题:

这个主题在第一乐章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当它由钢琴奏出的时候,又得到发展变化。第二主题同样坚毅有力,但更富有歌唱性,一直徘徊在大、小调的变化之中:

这个主题先由单簧管奏出,钢琴由三个c小调的音阶进入主部主题,它在乐队的陪衬下不反复变化中进入展开部。第一主题末尾的节奏型在展开中得到发展,在弦乐器颤音的衬托中不断反复,与独奏钢琴相呼应。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并在乐队强有力的全奏中第五次呈现。之后是一个华彩乐段,在乐队和钢琴的弱音中结束。

第二乐章,广板,E大调,38拍,三部曲式。这个乐章钢琴得到充分的表现。一开始就是钢琴宽广的独奏奏出第一主题:

随后,旋律带有宣叙的特性,行进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在发展中,结构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密集,有许多六十四分音符的快速行进,具有相当难度。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4拍,回旋曲式。它的基本主题生气勃勃:

这一主题几次呈现都有不同的变化,有几个不同的插部出现其中。第一插部是一个急速下行音型的旋律:

此后还有两个插部,第三插部采用的就是第一插部的主题。这几个插部的进入增加了钢琴的色彩变化。,接下来是一个不太长的华彩乐段,有几个主题涌入之后导入速度极快的尾声结束。

3作者风采

法国作曲家、《卡门》的作者比才说:“在我看来,谁都不能争夺这位巨人和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柱冠。贝多芬无与伦比。”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宫延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唯一的清醒之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具有非凡的乐天才。

在此之前不久,另外一位天才在六岁时就已经震惊了整个欧洲,并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他就是爽扎特贝多芬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于是,对他采取并不科学而近于残酷的音乐训练。

贝多芬当然也是一位少见的天才八岁那年,台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确实也被誉为“莫扎特第二”。

幸运的是,在十二岁的时候以多芬遇到一位好老师尼福。尼福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家,他不仪让贝多芬接正规系绕的乐育,而且还引荐他跟莫扎特学习音乐。

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和海倾学音乐但不久就因为母去世而不得不回波恩。由于家庭拖累。直到1792年父亲死后,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可惜这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他继线跟海顿和其他一些大师学习,很快,他就成为维也纳最优秀的钢琴家。

在维也纳最初的十年,贝多芬的创作还不够成熟,比较著名的作品只有《月光奏鸣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和德国“狂飙运动”对贝多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说莫扎特的抗争,更多的是为了自尊,那么,贝多芬则更多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他的音乐中,号召人们反对封建主义,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充满一种英雄的气概。

贝多芬十七岁时,耳朵开始出问题,此后,听力天不如一天,最后,竟完全聋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要协、而是积极与命运抗争他有句名言,“扼住命运的明喉。”他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巨大折磨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九部交响曲和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十部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部歌剧、二部弥撒曲等。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部巨作《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出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出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